本文作者:张鹤珊先生
城子峪村口有一株“友谊松”。这棵古松是哪一年所栽?为什么叫“友谊松”呢?
相传,城子峪村是在明代洪武十四年(公元1368)修建三十二关时才形成的村落。当年,在这块高岗上,有东、西两个小自然村,西边的叫西家庄,东边的叫城子峪。由于都是长城守军的后裔,祖上都是从义乌来的老乡,加上两个小村鸡犬之声相闻,因此人们互相攀亲,往来密切。
可是,由于这里是一个脚踏两省(河北、辽宁)、三县(青龙、抚宁、绥中)的交界地,所以经常受到蒙古骑兵的骚扰。特别是到了明代中、晚期,东北女真人逐渐强大,这里就成了边防前沿阵地,经常受到强敌袭扰,小村人民饱受摧残和抢掠。
明嘉靖元年(公元1522),朝廷下旨在城子峪村修建上城子峪堡,据《卢龙塞略》、《永平府志》记载,城子峪堡石城高二丈四尺,周一百三十九丈三尺有奇,设西、南二门;现存南门遗址。
堡成之日,迁西家庄、城子峪两个小村的百姓为一堡,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不被袭扰。两个小村的百姓自古就友好,今日喜迁一堡更是高兴,但有一事却令他们差一点翻脸,那就是庄名问题,是叫西家庄?还是叫城子峪?双方争执不下。后来,大毛山提调官出面调解;决定用抓阄决定,一切听天由命。一个阄上是城子峪,一个阄上是西家庄,最后,城子峪胜出,从此,这个小村就统一叫城子峪。
经过此次事件,双方都觉得关系不太融洽,于是就商量着共同做一件事,以表明两个小村的人民友谊还是深厚的。就这样,双方决定,在城堡南门外的高台上各植油松一棵,象征两个小村的百姓之间友谊万古长青。
年复一年,两棵油松在全堡人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,但是,一时又取不出大家都满意的名字来。到了万历元年(公元1573年),蓟镇总兵戚继光到城子峪一带“阅视边务”,老百姓听到这消息欢呼雀跃,恳请大毛山提调官出面,盛邀戚大帅为此松命名。
戚继光听了介绍后说:既然此二松象征两个小村百姓的友谊,那就叫友谊松吧!从此,城子峪村口的这两棵松树就成了全村老百姓心中神圣的吉祥物,世世代代,他们用心血甚至生命来呵护它。
一九四零年,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城子峪,他们用刺刀逼迫老百姓拆长城砖运到张家大院修炮楼。两座炮楼修起来了,可是后山一带的长城却毁了。日本驻军小队长小野在城子峪一带实行三光政策,制造无人区,聚家并屯,甚至杀人取心以下酒取乐!日寇投降时,小野因痛恨当年戚继光抗倭,迁怒于戚继光命名的友谊松,一把火把它给点燃了。
全村近三百口人,闻讯无不义愤填膺,除老、弱、病、残和儿童外,全部上阵,担水救火,经过全村人民的奋力抢救,终于救下来一棵,另一棵却死去了。
如今,活着这一棵,亭亭如盖,枝繁叶茂,成了城子峪村的象征。许多电影、电视剧来此树下拍外景,全国各地的游人到此,都会在此松树下合影留念。二00六年,笔者上报材料和照片,为这株油松申报地方名树,让这棵已四百八十六岁高龄的古松,站在古城堡门口,喜迎八方的游客,讲述当年曾发生在这里的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,见证城子峪村悠久的历史。
(图文均来自“林赛一家子”)
{{el.item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 {{el.itemStyleClass2Titles}}
本文作者:张鹤珊先生
城子峪村口有一株“友谊松”。这棵古松是哪一年所栽?为什么叫“友谊松”呢?
相传,城子峪村是在明代洪武十四年(公元1368)修建三十二关时才形成的村落。当年,在这块高岗上,有东、西两个小自然村,西边的叫西家庄,东边的叫城子峪。由于都是长城守军的后裔,祖上都是从义乌来的老乡,加上两个小村鸡犬之声相闻,因此人们互相攀亲,往来密切。
可是,由于这里是一个脚踏两省(河北、辽宁)、三县(青龙、抚宁、绥中)的交界地,所以经常受到蒙古骑兵的骚扰。特别是到了明代中、晚期,东北女真人逐渐强大,这里就成了边防前沿阵地,经常受到强敌袭扰,小村人民饱受摧残和抢掠。
明嘉靖元年(公元1522),朝廷下旨在城子峪村修建上城子峪堡,据《卢龙塞略》、《永平府志》记载,城子峪堡石城高二丈四尺,周一百三十九丈三尺有奇,设西、南二门;现存南门遗址。
堡成之日,迁西家庄、城子峪两个小村的百姓为一堡,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不被袭扰。两个小村的百姓自古就友好,今日喜迁一堡更是高兴,但有一事却令他们差一点翻脸,那就是庄名问题,是叫西家庄?还是叫城子峪?双方争执不下。后来,大毛山提调官出面调解;决定用抓阄决定,一切听天由命。一个阄上是城子峪,一个阄上是西家庄,最后,城子峪胜出,从此,这个小村就统一叫城子峪。
经过此次事件,双方都觉得关系不太融洽,于是就商量着共同做一件事,以表明两个小村的人民友谊还是深厚的。就这样,双方决定,在城堡南门外的高台上各植油松一棵,象征两个小村的百姓之间友谊万古长青。
年复一年,两棵油松在全堡人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,但是,一时又取不出大家都满意的名字来。到了万历元年(公元1573年),蓟镇总兵戚继光到城子峪一带“阅视边务”,老百姓听到这消息欢呼雀跃,恳请大毛山提调官出面,盛邀戚大帅为此松命名。
戚继光听了介绍后说:既然此二松象征两个小村百姓的友谊,那就叫友谊松吧!从此,城子峪村口的这两棵松树就成了全村老百姓心中神圣的吉祥物,世世代代,他们用心血甚至生命来呵护它。
一九四零年,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城子峪,他们用刺刀逼迫老百姓拆长城砖运到张家大院修炮楼。两座炮楼修起来了,可是后山一带的长城却毁了。日本驻军小队长小野在城子峪一带实行三光政策,制造无人区,聚家并屯,甚至杀人取心以下酒取乐!日寇投降时,小野因痛恨当年戚继光抗倭,迁怒于戚继光命名的友谊松,一把火把它给点燃了。
全村近三百口人,闻讯无不义愤填膺,除老、弱、病、残和儿童外,全部上阵,担水救火,经过全村人民的奋力抢救,终于救下来一棵,另一棵却死去了。
如今,活着这一棵,亭亭如盖,枝繁叶茂,成了城子峪村的象征。许多电影、电视剧来此树下拍外景,全国各地的游人到此,都会在此松树下合影留念。二00六年,笔者上报材料和照片,为这株油松申报地方名树,让这棵已四百八十六岁高龄的古松,站在古城堡门口,喜迎八方的游客,讲述当年曾发生在这里的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,见证城子峪村悠久的历史。
(图文均来自“林赛一家子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