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于 2018-03-12 09:22
楼主
本话题最后由 作者 于 2018-03-20 13:09 编辑
-
李立明
2018-05-23 06:29回复 查看全文 -
李立明
用心2018-05-23 06:29回复 查看全文 -
纵横
2018-05-15 17:28回复 查看全文 -
绿地
2018-03-14 12:13回复 查看全文
【编纂者 山水青清】
316号台,敌台,完整。位于花场峪村北沟西,坐标119°31′19″E,40°10′5″N。当地老乡称之谓“媳妇楼”。台基为七层花岗岩条石垒砌,做工精细,高2.2米,上筑城砖楼体,通高10.1米,面积为长10米,宽10米。中层楼体为南北向3车棚券室,东西向3拱券通道。券室长8.1米,宽2.1米,高3.8米。通道进深1.1米,宽1米,高1.78米。楼梯设在东墙中间处,由南北向相对而上后再合二为上顶层。石梯宽0.78米,阶梯高0.32米,尚存11级台阶。东西墙上各开1门,两侧各开1窗,南北墙各开3窗。券门宽0.75米,高1.75米,券窗宽0.65米,高0.78米。顶层楼梯出口处有拱券雨塔,高2米,宽1米。中心有硬山式楼橹建筑,长5.9米,宽4.37米,高2.3米。东侧开1门2窗,西开1门。券门高1.75米,宽0.75米,券窗宽0.65米,高0.78米。316号台至317号台间无城墙,只在316台近前有30米石墙,残高0.5~1米,宽为2米。
敌台由上、中、下三部分组成。下部为基座,用大条石砌成;中部为空心部分,用砖墙和砖砌筒拱承重,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,以供士兵驻守,存放粮秣和兵器。上部为台顶,台顶中央筑有楼橹,供守城士兵遮风避雨。
媳妇楼的由来:明隆庆、万历年间,戚继光任蓟镇总兵,允许从浙江家乡调来的3000名勇敢善战的义乌兵的家眷共同驻守此处长城,把好多敌楼分配给各家各户守卫,出现了“孙家楼”“王家楼”“耿家楼”等称呼,至今还有他们的后裔生活在这一带。守护长城的兵士战死疆场后,妇女们擦干眼泪“替夫从军”,继续守卫着这些敌楼,故称“媳妇楼”。“媳妇楼”的最大特点就是楼门雕有各色各样的花纹,充分表明了守边将士对安定美好生活的憧憬。除这里外,董家口、小河口长城也有“媳妇楼”,保存较为完好,极其珍贵。
“媳妇楼”堪称是一座精品楼,南侧的券门脸石、压面石及立柱保存完整,其中前券脸石上对称浮雕宝葫芦莲花图案和大海波纹,立柱上各雕刻着硕果累累盆栽石榴图案。纹饰用减地法雕成,线条粗犷中带着细腻,很有艺术价值。长城敌台上的这些精美的浮雕,寄托了守台将士对安定美好生活水的向往。客观上,它美化了敌台建筑,给冰冷的军事防御设施增添了一抹温情。
敌台下部基座用大条石采用错缝工艺砌成,竖缝完美错,历经600多年风吹雨淋依然平齐规整。条石高度与厚度均约300毫米,长度有约900、1200、1500、1800毫米四个尺寸。
吐水石槽,吐水石槽吐水部分(凸出墙体的一段)横断面为半圆形,根部横断面为方形。
顶层楼梯出口处有拱券雨塔。
楼顶上楼橹保存完好,西侧是圆供券门,东侧是条石过梁的方门。
楼橹屋顶也是圆拱券顶,西北角已出现了一个约近一平方米的洞。
敌台东侧
媳妇楼视频资料
(以上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)